一站式环境试验整体方案服务商世界500强企业合作伙伴

全国服务热线4000-662-888

爱游戏官网体育彩票:【时事热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附航天发射全部地理考点…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高温试验箱

全国服务热线

4000-662-888

相关资讯

【时事热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附航天发射全部地理考点…
发布日期:2024-08-13 01:37:01 作者: 爱游戏官网体育彩票

  6月16日上午9点00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了本次任务的相关情况。以下为发布会介绍内容。

  受任务总指挥部委托,由我向大家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关情况。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最大的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整体规划。作为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本次任务有何特点和意义?

  答: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这11次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近期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形成组合体在轨运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后将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总体看,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主要特征: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F运载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升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施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上述这些技术的突破与能力的验证,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及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神舟十二号任务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承上启下,十分关键,任务实施期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工程全线注重从中国百年历史,特别是从中国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汲取经验力量、提振信心斗志,正在以高昂的精神情况,紧张投入到任务各项准备中。

  问:距离上一次载人飞行已有近五年时间,请问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中,航天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他们为此都做了哪些准备?

  答: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二号飞行中,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完成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二是要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五年来,根据空间站阶段任务特点要求,开展了航天员乘组选拔和针对性训练工作。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选拔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结合航天员飞行经历、相互协同能力等方面,选拔出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周密制定了航天员训练方案和计划,扎实开展了地面训练和任务准备,每名航天员训练均超过了6000学时。特别是针对空间站技术、出舱活动、机械臂操控、心理以及在轨工作生活开展了重点训练。目前,航天员乘组已做好了执行任务的各项准备。

  问: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目前状态如何?组合体为首批入驻航天员乘组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哪些保障条件?

  答: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已按计划完成了9类42项测试,最重要的包含平台基本功能、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机械臂爬行与在轨辨识、出舱功能和科学实验柜等测试内容。截至今天,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已在轨运行17天,目前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组合体已调整到高度约390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起交会对接姿态和载人环境。经分析确认,组合体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

  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喝水的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化学气体去除等子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问:请介绍一下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有关情况。未来,中国是否会要求别的国家参加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技术试验等工作?是否会有其他几个国家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一起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

  答: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始终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一起发展”的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在航天器技术、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员选拔训练等领域,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国际航天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进入到空间站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计划在空间站功能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为此,中国空间站已做好了相应准备,并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配置在核心舱和实验舱上的科学机柜,均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2016年以来,我们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后续,我们还将与联合国外空司紧密合作,适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同时,我们还正在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围绕在空间站开展基础物理、航天医学、空间天文等领域的空间实验进行良好的双边合作交流。

  中俄在载人航天领域从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曾经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果的合作。在现阶段,双方围绕近地轨道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领域从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正在沟通酝酿开展更多的合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共同实施更多的联合实验项目,为人类探索外空做出两个航天大国应有的贡献。

  至于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向我们提出了合作意愿,对此总体上我们持欢迎态度。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也就是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中外航天员联合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问:进入到空间站阶段,载人航天的发射和返回任务将保持高密度、常态化,外界对于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和寿命末期的载人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比较关注,请问你们对此作了哪些安排?

  答:我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愿与有关各方一道,为促进和平利用外空、维护外空安全做出一起努力,愿意同各国就人造航天器残骸、空间碎片问题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确保外空活动的长期可持续性。

  运载火箭末级经过轨道高度的自然衰减最终再入大气层销毁,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各型火箭末级均已采用了钝化技术处理,不会在轨道上发生爆炸而产生空间碎片,末级绝大部分组件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前期,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和长征七号遥三火箭发射后,我们重视火箭末级再入情况,组织进行了严密监测,在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定期对外发布火箭末级残骸的轨道参数,及时发布了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和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末级残骸的再入时间和落点预告,履行了相关国际义务。

  天舟货运飞船在完成预定任务后,将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销毁,极少量残骸陨落南太平洋海域,神舟载人飞船的推进舱与轨道舱在再入大气层时也将烧蚀销毁,不会对地面造成危害。

  问:中国建设自己的空间站目的是什么?与早期国外空间站和目前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自身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答:习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的策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的策略的重要目标。在突破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十年的攻关研制,空间站已进入到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可以说,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可以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空间技术发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空间站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也有后发优势。在论证、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独立自主、以人为本、兼容并蓄、持续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看,中国空间站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适宜居性、综合效能、兼容拓展以及信息、能源、动力技术和运营费效比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优势。在空间应用方面,有望取得若干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各舱段、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那么,航天科技集团打造的“太空之家”舒适吗?航天员在天上如何生活?

  “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发射重量8吨左右,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能够完全满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相对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较局促。

  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最大限度考虑到私密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能够享受独立的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除此之外,随着10多年来我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在之前的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上一直在升级,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让中国空间站有了“移动WiFi”,并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里,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航天员能够准确的通过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仅仅就舱内灯光环境和温度环境,设计师们就进行了多次体验,反复验证和调整,尽最大可能让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有舒适的生活感受。

  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中,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打电话“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

  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

  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也就是说,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以及保持空间站十几年的运行,有很多组装和维护维修工作需要航天员在太空中独立完成,其中有一些甚至需要出舱,在舱外完成。单算核心舱,上面就有1243台设备,它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天上手工完成。此外,还有一系列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中可绝对是一个“忙碌的宝宝”。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为了让航天员的维修和组装工作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设计师们在“防差错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从标志、颜色、外形等方面对要维修组装的设备、线缆和插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操作时“不看错、不误操作”。

  上天无小事。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每分每秒,都有地面工作人员重视。不仅如此,地面还有一个和天上一模一样的空间站,就为了确保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地面人员可以依据模拟空间站的真实的情况,给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强有力的地面支持。

  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研发团队中,有一支队伍专门负责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太空工作居住环境。

  为了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设计师们需要在地面上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航天员”,感受舱内的生活和工作,并把自己和团队的感受转化为设计,设计师在里面反复模拟,让航天员到现场体验,并编写操作指南,把每一项操作图文并茂地介绍给航天员。

  设计师们说,小组成员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和航天员沟通,从太空生活、工作的角度去优化设计细节。

  有了这些充分的预案和各种人性化的设计,相信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这个“智能太空港”一定能度过自己难忘的“太空之旅”,让我们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与媒体记者见面。他们实行三级医学隔离(最高级别隔离防护),几次载人航天都是如此。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见面会,航天员由“坐着”改为“站着”接受采访。一起看!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现为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方面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中央、国务院、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微信号“中国载人航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央视新闻等

  ①从纬度看,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可增加有效荷载;②从交通条件看,濒临南海,有利于运输大型设备;③从安全性看,火箭残骸落入大海,造成危害概率低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的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嫦娥奔月、万户升天的故事,寄托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太空的向往。探索广袤无垠的太空,成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追求。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的提高,中国对于宇宙的探索也快速的提升,正在向着航天大国和强国迈进!今天我们共同来看看我国的四大航天基地。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祖国西北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离酒泉市260余公里,是我国建设的第一座航天发射场,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载人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10月,该地区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相对湿度为35%—55%,常年干燥少雨,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高原地区,是我国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火箭卫星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适合发射多种卫星,特别是地球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这里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由于海拔高,周围有高山阻隔,缺少海风影响及气候寒冷干燥等特点,冬天时间长且寒冷,夏天时间短,年平均温度为4—10℃,夏季最高温度达28℃,冬季可降至零下39℃。

  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发射卫星最多、对外开放最早、发射轨道最高、发射场气象条件最复杂的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年发射能力能够达到15发以上。西昌地处东经102度、北纬28.2度,平均海拔1500米,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常年平均气温17℃,是中国年气温年度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晴天多达320天,基本上没有雾日。

  中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星光村的一片西瓜地,约北纬19度19分,东经109度48分。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该中心可拿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俯瞰中国版图,从大漠戈壁到大凉山下,从黄土高坡到海角天涯,中国航天发射的“原点”正在由内陆向沿海位移。作为中国航天发射场新成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形成沿海内陆、高低纬度、各种射向相结合的科学布局。

  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天津制造完成后,拟运至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进行首次发射。据此,完成1~2题。

  2.与西昌、酒泉、太原相比,选择文昌作为我国大型航天器发射基地,考虑的重要的因素是()

  【解析】第1题,天津科技力量较强,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协作条件好,利于运载火箭的制造。第2题,文昌有海运之便,有利于运输大型航天器。

  3.我国拟在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逐步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在此之前,“天宫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解析】海南文昌纬度更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能节约燃料;海南周围都是海洋,海上交通便利,便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两个卫星发射基地无人区面积都较广,发射后残骸不危机人民安全。与文昌相比,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部,面积15.2万平方千米,1 990多万人口(2014年数据),图中A是著名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8°26N,81°W),2018年8月13日3时31分(美国东部时间,即A地所处时区的区时),基地成功发射了一枚载有派克太阳探测器的美国宇航局火箭。

  航天发射基地的地理条件要从利和弊两方面分析,有利条件可从纬度、地形、运输、人口分布角度分析。

  有利:纬度较低;地势平坦开阔;海运便利;人口密度小;冬半年降水少。不利:夏秋季降水多,天气多变;受飓风影响大。

  典例2.(2019·浙江省金华十校联考)2019年6月5日,我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上发射平台,将“捕风一号”等7颗卫星成功送入离地600千米的预定轨道。读图,完成下题。

  与陆地相比,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发射点选择灵活性更好,①对;但发射平台受海洋潮汐的影响没有陆地稳固,②错;在海上发射火箭,火箭的航落区更安全,③对;海上发射可充分的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源、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深度参与,物资补给更充分,④对;但海上发射火箭只能整体组装后运输到平台,设备运输条件差,⑤错。故选B。

  典例3.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和中国海南的文昌都是世界著名的航天发射中心,下图是两地的位置和气候资料,据此完成3~4题。

  据图分析文昌为热带季风气候,库鲁为热带雨林气候,二者相比文昌气温年较差比库鲁更大,故选B。

  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比,库鲁雨天多,晴天少,A错;两地自转角速度均为15°/h,B错;文昌离我国研发中心更近,海运条件便利,D错;库鲁位于赤道附近,受热带气旋的影响较弱,而海南文昌大概位于20°N附近,夏秋季节易受台风的影响,C正确。

  西昌市全境海拔在1 500 米以上,地形以中山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78.9%,高山、低山分别占1.1%和3.4%;河谷平坝面积占16.4%。全年无雨日多达250天,太阳能资源丰富。它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境内有中国四大航天基地之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时间2018年7月2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图为西昌市位置示意图。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发射卫星能够得到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有利于航天发射;地处川西高原,人口稀少,对居民影响小;地形隐蔽,地处内陆,安全性好;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条件较好。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文章,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